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对招安的态度有何改变?

本文已影响5.58K人 

《水浒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前期热血沸腾,后期惨不忍睹,整个过程的转折点就在宋江极力招安。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鲁智深和武松曾经是坚决反对招安的,为此在梁山重阳节菊花酒会上,还跟宋江发生了争执,如果宋江不退一步对武松说好话,梁山很可能发生第二次火并,招安派与反招安派大打出手,谁胜谁负还真难以预料。

其实在重阳节大会上后退一步的不仅仅是宋江,武松没有把话说绝,鲁智深也没有骂赵佶,而是把责任都推给了蔡京高俅等一班奸臣:“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

鲁智深这话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忠君和爱国基本是划等号的,即使是岳飞,在风波亭含冤之时,也只能痛恨秦桧而不能抱怨赵构。

忠臣、孝子、义士、清官、良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是不可以混淆的,所以鲁智深和武松不管多恨奸臣,都不可能出言指责皇帝,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是普遍的道德标准。

鲁智深和武松只反奸臣不反昏君,读者诸君都能理解,但是鲁智深和武松从坚决反招安到为昏君效命,甚至舍生忘死浴血疆场,很多人就会感到诧异:这二位英雄好汉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为什么违背初心,当了朝廷鹰犬?

分析古人言行,一定要跟当时的历史现实结合起来,我们细看鲁智深武松在三场战斗中的表现,就能发现这二位的态度并没有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鲁智深还是那个疾恶如仇的怒目金刚,武松还是那个杀伐果断的热血男儿——应该如何评价鲁智深武松的这三场打斗,那就要提请读者诸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很多人看《水浒传》,看到受招安的时候就气得撕了书,后面许多精彩而又寓意深刻的情节,可能都被忽略了。

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对招安的态度有何改变?

我们细看水浒原著,就会发现鲁智深武松受招安,根本就不是冲着升官发财去的:“众头领都是戎装披挂。唯有吴学究纶巾羽扇,公孙胜鹤氅道袍,鲁智深烈火僧衣,武行者香皂直裰。其余都是战袍金铠,本身服色。”

招安之后,朝廷自然要给梁山军发制服,连吴用也脱了长衫换官衣,但还有三个人只领情而不变装:“各穿御赐红绿锦袍,悬带金银牌面,各带朝天巾帻,抹绿朝靴。惟公孙胜将红锦裁成道袍,鲁智深缝做僧衣,武行者改作直裰,皆不忘君赐也。”

作为大宋子民,公孙胜、鲁智深、武松对皇帝赵佶保持必要的尊重,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读者诸君都可以理解,笔者多说也是废话,咱们还是来看看在接下来的三场战斗中,鲁智深和武松是如何表现的。

在破辽国战役的混天阵战斗中,鲁智深和武松依然焦不离孟:“却说鲁智深引着武松等六员头领,众将呐声喊,杀入辽兵太阳阵内。那耶律得重急待要走,被武松一戒刀掠断马头,倒撞下马来。揪住头发,一刀取了首级。两个孩儿逃命走了。杀散太阳阵势。鲁智深道:‘俺们再去中军,拿了大辽国主,便是了事也。’”

鲁智深是种家军正规军官出身,懂得“擒贼先擒王”的道理,鲁武二人这是在为保家卫国而战,武松的突击能力和鲁智深的大局意识,都在这一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肯定:鲁智深武松是肯在破辽之战中为国捐躯的。

在接下来的打田虎灭王庆战役中,鲁智深武松的表现简直可以说是“乏善可陈”,而正是因为没有抢眼表现,才显得这二位都可敬:都是江湖同道,也都是官逼民反,如果鲁智深武松在这两次战役中大开杀戒,那就跟关胜呼延灼没什么区别了。

在打田虎灭王庆时未建大功,在征讨已经自立为皇帝的方腊时,鲁智深和武松又一次展示了他们超卓的武功。

宝光和尚邓元觉是方腊手下四大元帅之一,其武功不在石宝和方天定之下,石宝和方天定杀了多少梁山好汉,这是可以统计出来的,仅石宝一人,就阵斩了索超、邓飞、鲍旭、马麟、燕顺,但这两员南军悍将,却被鲁智深的武勇深深地震撼了:“鲁智深和宝光国师斗过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方天定在敌楼上看了,与石宝道:‘只说梁山泊有个花和尚鲁智深,不想原来如此了得,名不虚传。斗了这许多时,不曾折半点儿便宜与宝光和尚。’石宝答道:‘小将也看得呆了,不曾见过这一对敌手!’”

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对招安的态度有何改变? 第2张

鲁智深此战,就是为了证明梁山好汉也不是好惹的,所以他只展示武功而不想杀人,但是武松却不明就里,以为自己的兄长拿不下对面那个光头,情急之下也不讲江湖规矩,拔出雪花镔铁双戒刀就冲了上去。

邓元觉对付鲁智深尚且十分吃力,一看天神一般杀来的武松,当然是掉头就跑,武松一肚子气没处撒,就拿不开眼的贝应夔祭了刀:“方天定手下贝应夔,便挺枪跃马,接住武松厮杀。两个正在吊桥上撞着。被武松闪个过,撇了手中戒刀,抢住他枪杆,只一拽,连人和军器拖下马来。嗝察一刀,把贝应夔剁下头来。鲁智深随后接应了回来。”

武松不出手,鲁智深也不会输,鲁智深不接应,武松也能撤回来,但是这二位都不想兄弟遇到危险,所以才急着出手,鲁武二人在杭州城下这场战斗,是为梁山好汉的颜面而战,更是为兄弟义气而战。

鲁智深和武松都可以为国家而战,也都肯为兄弟而战,在咱们要说的第三场战斗中,更能表现出鲁智深的兄弟情深。

自从三拳误杀镇关西之后,鲁智深下手就极有分寸,非罪大恶极者,鲁智深能不杀就不杀,但是在乌龙岭之战中,眼看好兄弟武松身负重伤,鲁智深马上势如疯虎,秒变怒目金刚:“鲁智深一条禅杖,忿力打入去。救得武松时,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断,却夺得他那口混元剑。鲁智深却杀入后阵去,正遇着夏侯成交战。两个斗了数合,夏侯成败走。鲁智深一条禅杖,直打入去,南军四散。夏侯成便望山林中奔走,鲁智深不舍,赶入深山里去了。”

能不杀人就不杀人的鲁智深,这时候一定要杀几个人才肯罢休,那个夏侯成在他不依不饶地追杀下毙命,鲁智深连师父提醒的“逢夏而擒”也忘了:“追赶夏侯成入深山里去,被洒家杀了。”

从这三场战斗中,我们能发现鲁智深和武松即使受了招安,但心中的底线却牢不可破,他们可以为家国作战,也可以为兄弟拼命,但是面对高官厚禄,却表现得不屑一顾。

为了让鲁智深跟随自己回京接受封赏,宋江开出了一大堆条件,鲁智深却把大脑袋一晃:“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鲁智深真假难辨“坐化”于六和寺,原本打算进京的武松也不走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对招安的态度有何改变? 第3张

武松态度坚决,宋江也无可奈何:“任从你心!”

看完这三场打斗和鲁智深武松最后的抉择,读者诸君肯定是感慨良多:鲁智深武松反对招安是出于大义,他们接受招安,是为了兄弟情义,而他们生死不离的云天高谊,也足以令人由衷感佩——有鲁智深武松这样的朋友,此生夫复何求?

笔者曾经说过:梁山只有好汉三条半,也就是鲁智深武松史进石秀。

美髯公朱仝一件好事都没干,根本就算不上,至于宋江李逵王英之流,都是十恶不赦之徒,呼延灼孙立辜负君恩屈身为贼,也不值得尊敬,只有鲁智深武松不改英雄本色,只为国家和兄弟而战,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

要评选梁山第一大侠,当然非鲁智深莫属,至于如何评价武松,那就要提请读者诸君来发表高见了:他们从反招安到为朝廷昏君作战,在当时是正确抉择,如果用现在的视角来审视,又该如何评价鲁智深武松随大溜受招安?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