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期军队规模真的是号称百万吗?真相是什么

本文已影响8.86K人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隋朝时期军队规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军队特别喜欢用“号称”的方式,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十五六万,却号称八十万。而到了隋朝时,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的军队规模也是百万,后来的农民起义军也动不动号称百万,真的有这么夸张吗?

隋朝有些特殊,它的军队规模真的比较庞大。关于隋炀帝第一次出征高句丽的军队规模,《隋书》称:

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

军人一共113.38万,号称200万,负责后勤的民夫是这个数的两倍。仅仅是让所有大军开拔,就用了40天的时间。所以史官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关于农民起义军的规模,史书中记录的也很详细,比如在公元613年,抱团暴动的饥民遍布中原各地,其中比较上规模的势力就有济阴孟海公、齐郡王薄/孟让、北海郭方预、清河张金称、平原郝孝德、河间格谦、勃海孙宣雅,每个团伙,多者十余万,少者数万人;后来李密占领洛口仓后,大肆开仓放粮吸引了南到江淮、北至燕赵一共数十万人前来投靠。

《隋书》的主编者是魏征,他和编写组的文人们都生在隋朝,掌握的资料不大可能是道听途说而来;况且李世民对人民的力量极为忌惮:“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他也确实见识到了农民起义的庞大力量。

隋朝的军队规模为何这么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隋朝的人口确实多

在宋朝之前,由于农作物选择有限、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医疗水平地下,再加上天灾人祸的影响,中原王朝人口要实现快速增长几乎是天方夜谭。比如当初西汉刚刚建立时,人口仅剩约1300万 ,经过60多年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汉武帝即位时人口才达到约3600万。

隋朝时期军队规模真的是号称百万吗?真相是什么

但是,人口下降起来却非常容易,汉武帝初年,正是文景之治后空前繁盛的时期,然而仅仅因为一起黄河泛滥事件,就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但隋文帝杨坚在位的开皇年间,却创造了封建社会人口增长的罕见奇迹:仅用了20年,隋朝人口就从约360万户增长到了890万户。他的秘诀主要包括提倡俭朴、轻徭薄赋、鼓励生产、爱惜民力、积极赈灾等等,在此不赘述;

光看这个数字可能没什么概念,对比下唐朝可能更直观:经过贞观之治后,在公元652年,大唐全国人口为380万户。一直到唐玄宗在位的公元754年,户数才达到906万户,正式超过了隋朝在公元604年的规模,一共耗时100多年进行追赶。

按照每户6-8人计算,隋炀帝前期人口至少也有5000多万,为组织起庞大军队提供了人口基础。

征调能力强大的府兵制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继承并发展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全国设12卫府,每个卫府下辖若干军府(骠骑府和车骑府);开皇十年 (590),杨坚颁布诏书,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同编户。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即把军户编入民户,但仍保持军籍,接受军府的管理。

依照隋朝推行的均田令,军人均有田可耕种,并享受免除租庸调的待遇。他们平日生产,每年依据统一安排轮番进京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也就是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隋初,常备军户约60~70万人。

隋朝时期军队规模真的是号称百万吗?真相是什么 第2张

请注意,这只是军户,其他的寻常老百姓也可以根据需要征编入伍。比如在隋炀帝时期,朝廷就大肆扩军:“增置军府,扫地为兵”。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杀鸡取卵、无视民力

杨广即位后,面对从父亲手中接下来的殷实家底,决定要干一番大事业。起初,他还集中于内政,比如修补长城、挖运河、建粮仓、营建东都、四处巡游等等;然而到了公元610年,他决定收拾当时不太老实、颇有实力的藩国高句丽。本着宣扬国威、杀鸡儆猴的目的,他心目中的军队规模是百万,决心要毕其功于一役、如泰山压顶般碾碎这个蕞尔小国。

公元611年春,杨广一声令下,隋王朝立即开始了战争准备:

在东莱海口造船300艘,昼夜施工,监工、工匠由于长期站在水里,腰以下都生了驱,三四成的人因此死去;

下令各地府兵向涿郡开拔:“诏总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此外还在江南招募了1万水手、3万弩手、3万排镩手(这些兵员都不在府兵之列);

另外,还征发黄河一线的民夫运送军车、器械、衣甲;调集60多万江、淮以南民夫,把黎阳仓、洛口仓的粮食运往涿郡。

根据史料,当时所有的府兵确实都被征调,即使家中有特殊情况也不能幸免。比如贝州漳南的府兵孙安祖,当时家中正遭受了水灾,如果他听命一走了之,家里的妻儿老小只有被活活被饿死;但他的请求却换来县令的一顿毒打。

因此,隋炀帝的远征军达到百万规模,确实是可信的。但是他只考虑到规模,却没想到由此带来的后勤压力,以至于首次远征遭受了惨败。

隋朝时期军队规模真的是号称百万吗?真相是什么 第3张

农民起义军为何也是百万规模?老百姓只有造反才有饭吃

多年来无视客观规律的大兴土木、对外远征,对民力造成了极大损害;再加上贪官趁机盘剥,以及水灾频发,大量饿着肚子的百姓面临着死亡的威胁。面对这样的情况,朝廷却一直不加以赈救,导致百姓只能吃树皮、泥土充饥,最后发展到人吃人:

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稿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在这种情况下,若选择当良民,只有死路一条,铤而走险造反,反而可能活命:“百姓穷困,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到了公元616年,关于隋王朝的情形,《隋书·食货》是这样形容的:

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皆盗武马,始作长枪,攻陷城邑。

天下的青壮年,90%做了“贼寇”....隋王朝已经彻底完了。

为什么隋末枭雄手下兵力特别庞大?正是因为他们抓住了粮食这个武器:

公元616年,瓦岗军的领袖李密,拟定了一项英明战略:

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

隋朝时期军队规模真的是号称百万吗?真相是什么 第4张

第二年,瓦岗军击败隋军,夺取了洛口仓,期后大肆开仓放粮,效果立竿见影:“道路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李密就地建立洛口城,四处攻城略地,横行中原。

同一年,马邑府兵刘武周也利用粮食为武器起兵造反:“今百姓饥馑,僵尸满道,王府君闭仓不赈恤,岂为民父母之意乎?”他杀掉太守,开仓放粮,立即成为了当地义军领袖;

而在金城,薛举率领十三个亡命之徒,抓获地方官员后开仓赈济饥民,就迅速占领陇西之地,手下士兵多达13万。

李渊太原起兵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赈赡穷乏”;占领长安后,大开永丰仓,迅速稳定了民心、站稳了关中。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怪圈:隋朝国力殷实、人口众多,给了隋炀帝好大喜功的底气;因此他肆无忌惮、大兴土木、对外用兵;然而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折腾,一系列无视规律的行为,特别是规模大到离谱的远征军,成了压垮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活生生将全国百姓都逼成了他的敌人。面对如潮水般的起义军,曾经无比强盛的隋王朝就这么迅速倒下,犹如昙花一现。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