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本文已影响2.33W人 

晋阳之战爆发于春秋末期, 是赵氏抵御智氏、韩氏、魏氏的战役。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晋阳之战当中,原本是智家联合韩家与魏家,一起针对赵家。但经过赵家的策反之后,韩家和魏家忽然就调转了矛头,转而联合赵家,一起进攻智家。

韩家和魏家,之所以会忽然反水,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唇亡齿寒。因为这两家知道,如果赵氏被灭了,那他们两家恐怕未来也撑不了多久。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趁智家毫无防备的时候,在背后捅上一刀,优先解决智家。

历史上真实的晋阳之战,不光决定了晋国内部,四个卿大夫家族的结局,同时也决定了战国七雄格局的出现。想要说清楚这场战争,我们还得从晋国的历史开始说起。

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晋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当时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而周武王一共有五个儿子,这其中老大后来继承了天子之位,也就是那位被周公辅佐的周成王。而这其中的老三,就是晋国的初代国君。

不过,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仅仅过了三年就没了。所以他去世的时候,几个儿子也都比较年幼,还没来得及分封。直到周成王在位的时候,当时周王室恰好灭了一个叛乱的诸侯国唐国,这个唐国是上古那位尧帝的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国家一直不小。而唐国被灭之后,这么大一个诸侯国,周成王自然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去管喽,所以就把这个国家分给了自己的三弟。

之所以要把唐国封给这个老三,除了周成王和他这位三弟感情不错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老三的外公,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所以相对来说,老三他妈那边的势力也比较强,周成王就算为了笼络自己兄弟,也必须得拿出足够的本钱,所以唐国被灭了之后,才归了老三。

老三在世的时候,大概是为了照顾唐国国民的感情,一直都没改名。但是到了老三儿子那一代,就把唐国的名字给改了,改名为晋国。

晋国,就是这么来的。

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第2张

因为这种特殊历史原因,导致晋国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比较强大。放眼当时所有的诸侯国,晋国的地盘和国力,都算是一流的。而在整个西周时代,晋国虽然没有通过战争进行大规模扩张,但因为一直紧跟周王室的脚步,得到的实惠也不算少,所以国力一直都在缓步提升。

而到了西周末期,因为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在位时期搞出了很多乱子,最后导致西周都城直接被犬戎给攻破了,西周也就此覆灭。西周覆灭之后,正是晋国联手其他几个强大的诸侯国,派兵护送周平王迁都到了洛邑。

更为难得的是,因为周平王登基的手段比较特殊,当时还有另一拨诸侯,拥立了周幽王的一个弟弟,也就是周平王的叔叔做天子。所以周平王登基之后,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当中,周王室一直都是两王并立的局面。直到二十年之后,晋国主动插手,帮助周平王灭了他叔叔,这才结束了两王并立的局面。

一次帮周平王迁都,一次帮周平王平定内乱。这两次出手,让晋国的地位开始迅速提升,开始成为一流的诸侯国。与此同时,春秋初期其他几大强国,比如秦国、郑国、齐国等国家,也开始用各种手段,不断壮大自身。

就这样,经过春秋初期的混乱之后,这些诸侯国开始脱颖而出,逐渐甩开其他诸侯国,国力越来越强。经过这次分层之后,这些诸侯国和其他诸侯国,就彻底成了两个世界的国家。所以后来在整个春秋历史上,基本上也都是这些国家做主角,其他国家只能作为陪衬。

不过,作为先行者的优势,并没有让晋国在东周初期的时候,完成称霸的目标。因为在东周最开始的一百年里,晋国需要面对两个巨大的问题。一是如何合法扩张,作为当时的大国,晋国如果想通过战争,来对外进行扩张的话,很容易会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围攻。如果真的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围殴,最后极有可能对外没占到半点便宜,自身反倒被人家给灭了。

这个问题,不光晋国要面对,其他大国其实也需要面对。

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第3张

直到几十年之后,到了齐桓公时代,这个问题才被真正解决。当时的齐桓公,选择打出了一杆‘尊王攘夷’的大旗,打着帮周王室平乱的大旗,讨伐那些小国,然后吞并他们的地盘。后来齐桓公的这个做法,也成了其他所有强国的选择。而这个过程,就被称之为‘争霸’。

除此之外,晋国当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内乱问题。

当年晋国帮周平王搬家,以及帮周王室平乱的时候,正是晋文侯在位。晋文侯在位期间,晋国一直是蒸蒸日上,国力稳步提升。但是等到晋文侯去世之后,晋国就开始围绕着国君宝座,开始内斗。

简单来说,晋文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登基,他的弟弟被封到了曲沃。此后,这两脉围绕着晋国国君的宝座,常年厮杀。这场内乱,延续了三代人,持续了67年的时间,最终以曲沃一脉的胜利而结束。而这场近七十年的晋国内乱,后世便史称曲沃代晋。

这场曲沃带晋的内乱结束之后,新上任的晋国国君,生怕晋国宗室其他支脉,有一天再抢了自己的位置。所以,这位新国君掌权的时候,干脆直接向自己的同族,挥动屠刀。经过这位新国君的清理之后,原本枝繁叶茂的晋国宗室,几乎被杀得一干二净,再也无法威胁国君了。

干掉了自己的同族之后,接下来这位疯狂的国君,又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儿子。虽然中国古代一直认为多子多福,但在这位疯狂的晋国国君眼里,儿子多了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谁知道这些儿子的后代,未来会不会再次壮大,然后再次威胁主脉的国君宝座呢?

恰好在这个时候,这位国君有个宠妾,为了给自己儿子争夺继承权,就陷害了国君其他的儿子。所以最终,这位晋国国君的几个儿子,有的被杀,有的逃离了晋国,反正是不敢在晋国生活了。

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第4张

经过这位晋国国君的疯狂杀戮之后,晋国宗室的力量,迅速衰落了下去,这就为后来晋国卿大夫世家的崛起,埋下了伏笔。而接下来,这位疯狂的国君去世之后,晋国又发生了很多事情。总之到了最后,有个一直在外流亡的公子,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了晋国,并且重新夺取了国君的宝座。

这位被秦国拥立的晋国国君,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之后,依靠自身智慧,再加上晋国强大的国力,很快就完成了称霸任务,成了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公认的春秋霸主。不过,晋文公掌权期间,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用人的问题。

当时晋国宗室,已经被晋文公他爹清理得差不多的,所以晋文公根本没有什么宗室可用。况且因为之前的复杂历史,晋文公也不信任自己的那些同族。谁知道这帮同族壮大之后,未来会不会再抢自己的国君宝座呢?

既然同族不能用,也没人可用。那接下来,晋文公能用的,就只剩下当年陪他一起流亡的那些大臣,以及晋国内部一些有才能的忠臣了。

在晋文公的安排下,很快,一批新的掌权者开始出现。这些在晋国内部担任要职的大臣,要么就是当年陪着晋文公一起流浪,要么就是本身特别有才能。这些人,就是后来那些瓜分晋国的卿大夫世家的祖先。比如后来瓜分晋国的魏家和赵家,先祖当年就都曾陪晋文公一起流浪诸国,算是晋文公心腹当中的心腹。

当然,晋文公在世的时候,这些人还是比较忠诚的,估计也没想过他们的后代,会瓜分了晋国。所以在晋文公时代,这些人和晋文公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所以才缔造了晋国的霸主国地位。

而随着晋国称霸,接下来的历史,就属于晋国和其他几大强国的争霸史了。在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晋国在西边挡住了秦国,死活不让秦国东出;东边压制齐国,再加上齐国内部的斗争,齐国也逐渐衰落了下去;在南方则是拼命压制楚国,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晋国和楚国直接开战的次数,就有十三次。除了楚庄王在世的时候,楚国稍稍占了一点上风之外,楚国基本上就没赢过几次。

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第5张

正是因为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晋国也被称之为春秋第一霸主。相比之下,其他几个强大的诸侯国,或许在某个时期,非常强大。但是相对而言,晋国却是一直都很强大。

在晋国对外节节胜利的同时,那些卿大夫家族的势力,也在飞速膨胀。春秋时代和后世不同,基本上还是执行分封制。不光周天子需要分封诸侯,在诸侯国内部,如果某个大臣立下了大功,也是需要被国君分封的地盘的。

这种分封,在晋国快速扩张的时候,倒也不算太难。毕竟,晋国在上百年的时间里,地盘一直在不断膨胀,不断吞并其他诸侯国。光是吞并的这些地盘,就足以分给那些卿大夫家族了。而地盘的诱惑,则会让这些卿大夫家族,拼命为晋国效力,这也是晋国得以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问题是,当这种上升势头逐渐停止,对外战争得到的地盘越来越少,情况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以往的情况是,晋国把吞并其他诸侯国的土地,一部分留给自己,另一部分分给那些卿大夫家族。但随着几个霸主国的势力范围,开始逐渐划定,晋国对外扩张的脚步开始停止。到了这个时候,这些卿大夫家族再想分地盘的话,就只能从晋国宗室那里分蛋糕了。

用现代话来说,晋国就是因为内卷而垮掉的。

尤其是到了公元前546年,因为晋国和楚国常年打仗,双方都撑不住了。于是在宋国的调停下,两国签订了停战协议。随着两国签订停战协议,春秋时期的几个大国,基本就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所以接下来的四十年里,晋国基本上没有对外打过什么大仗。

没了对外扩张,自然就只能吃老本了。所以接下来,每次晋国的那些卿大夫世家,立下了大功之后,晋国国君都得拿出自己管辖的地盘,去分给其他卿大夫家族。如此一来,此消彼长,那些卿大夫世家自然越来越强,而晋国国君这一脉的力量,也就越分越弱了。

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第6张

更要命的是,因为之前内乱的历史,导致晋国后来一直有驱逐宗室的传统。这就导致晋国宗室的力量,特别弱小,根本无法和那些卿大夫世家对抗。所以,等到春秋末期的时候,晋国作为一个整体,非常强大,甚至还扶持吴国,差点灭了楚国。但这样的晋国,却不属于晋国国君,而是基本被那些卿大夫世家瓜分了。

另外,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卿大夫世家,还是一起瓜分晋国宗室,彼此之间的利益比较一致。但随着晋国宗室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些大世家之间,也开始出现竞争。为了争夺地盘,彼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逐渐从单纯的朝堂斗争,转变为实际意义上的战争。

就这样,晋国卿大夫世家之间的内战,开始了。

在瓜分晋国的盛宴当中,先后有十一个家族的人,担任过晋国的高层执政者。而晋国的高层执政者,被称之为‘六卿’。而这十一个家族,分别是智氏、中行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魏氏、范氏、赵氏。

这十一家当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这四家,早在卿大夫家族之间还没撕破脸的时候,就已经逐渐消失了。狐氏是因为执政期间,和赵氏分别支持不同的继承人,而赵氏支持的那位最后登基了,所以狐氏就只能逃离晋国,自此从晋国消失。

先氏是因为勾结戎狄,打算在晋国内部发动政变,而后政变被粉碎,不得不逃离晋国。郤氏是因为在战争中立下大功,过于骄狂,然后被当时执政的栾家陷害,最后被清理掉了。而胥家则是因为帮晋国国君灭了郤氏,然后又被栾家偷袭,从此退出了晋国高层。

在这四家消失的过程当中,晋国国君这一脉的力量,其实还比较强大。而这四家消失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国君觉得某一家过于强大,然后开始联合其他世家去打压,然后让这一族消失。在这个阶段,因为晋国国君这一脉的实力比较强,所以还轮不到卿大夫世家之间,相互征战。

而这个阶段当中,最后的胜利者,便是栾家。而栾家消失的原因,就比较离谱了。据说当时栾家的家主,在晋国内部已经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引起了其他家族的嫉妒。恰在此时,栾家家主的母亲,和外人通奸,被栾家家主发现之后,反而诬告自己的儿子想谋反。

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第7张

就这样,栾家家主被迫逃离晋国。离开晋国之后,这位栾家家主又不甘心,所以就去了齐国,打算联合齐国,回晋国一起发动政变。在齐国的支持下,这位栾家家主最终回到了晋国,也确实成功发动了兵变。但结果,在晋国国君以及其他几家的围攻之下,这位栾家家主最后还是失败了,就连齐国也顺便吃了一个不小的败仗。

栾氏家主失败之后,栾家自然也就此出局。随着栾家出局,晋国的顶级世家,还剩下智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范氏、赵氏这六家。

到了这个时候,晋国内部的势力划分,已经逐渐定型。而且剩余六大世家的实力,也已经强大到了一定程度,不再是晋国国君能够轻易消灭的。更重要的是,就在栾家被灭四年之后,晋国和楚国签订了停战协议。此后四十年时间里,晋国对外战争基本停止。所以在接下来的四十年当中,原本晋国宗室和世家联合对外的局面,开始转变为六大世家瓜分晋国宗室的局面。

因为晋国最高层的执政席位,恰好是六个。所以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基本上就是这六家各自占一个席位。

在这六家当中,实力最强的其实是范家。在那四十年的和平岁月当中,范家从晋国宗室这一脉瓜分的地盘,也是最多的。四十年之后,因为南方的吴国,已经被晋国彻底扶持了起来,而且把楚国削弱到一定程度。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晋国就撕毁了之前的和平协议,再次举行诸侯会盟,一起去进攻楚国。

而在这场会盟当中,晋国这边主持会盟的,并不是晋国国君,而是范家的家主。作为晋国内部一个卿大夫家族的家主,却能够把持大权,主持诸侯会盟,联合十几个诸侯国一起灭楚。由此可见,当时的范家,到底有多强了。

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因为六卿家族已经过于强大。所以自此之后,晋国的内斗,就开始从六卿世家联手瓜分宗室,变成了六卿内部的互殴。

六卿家族当中,首先出手的,就是实力最强的范家。

当时恰好赵家内讧,主脉和分支因为人口问题内讧。而范家的家主,当时和赵家的分支有亲戚关系,所以就以此为借口,插手赵家的内斗。非但如此。范家还拉上了和自己交好的中行家,一起围攻赵家主脉。

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第8张

原本这只是赵家的内讧,但是随着范家和中行家插手,性质就彻底变了。接下来,晋国国君这一脉,也开始出手,和范家中行家一起联手围攻赵家。但这场围攻,却引来了魏家和韩家几家参战,魏家和韩家一起联手支持赵家。

于是,一场简单的赵家内讧,就变成了晋国内部的整体内讧。而且,在这场内讧当中,晋国的所有大家族,几乎都下场参战了。

至于说为什么会演变成这个样子,原因其实也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其他几家本着唇亡齿寒的态度,怕范家做大之后,会彻底灭了其他几家。当时的范家,联合中行家之后,实力已经可以站到晋国的一半,完全有能力彻底灭掉其他几家。这个局面,显然是其他几家不能容忍的。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范家的贪婪,彻底毁了范家。眼见自己势大,范家竟然干脆直接反叛,从国外拉上了郑国,打算彻底独霸晋国大权。

但这样一来,原本国内的内讧,就变成了郑国插手晋国内政。这样的范家和中行家,显然是无法得到晋国百姓的支持。所以最终,这两家战败,范家和中行家也就此除名了。

至此,六卿只剩下了四家,也就是智家、韩家、魏家以及赵家。

在之前的混战当中,这几家的实力,其实都不算强。但晋国似乎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一直喜欢挑个头最大的打。所以之前的混战当中,不管哪一家最大,都会被其他几家联手围殴灭族。随着范家和中行家消失,接下来的四家当中,个头最大的,就要数智家了。

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第9张

而智家开始执政之后,倒也没有像之前几家那么傻,不愿意再做那个出头的椽子。此后几十年里,智家一直谨小慎微,一直牢牢把持着晋国的最高执政大权。然后借着晋国国君的名义,开始打压其他三家。

如此,过了几十年之后,智家彻底羽翼丰满。所以当时的智家家主,就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叫做强化宗室。具体来说,就是各家各自送一块地方,还给国君,以此来强化国君的实力。但另外三家也不傻,显然,三家交出地盘之后,名义上是归国君所有,但智家家主作为最高执政,肯定是实际控制这些地盘。如此一来,就等于是三家交出地盘,归智家控制。

面对智家的逼迫,韩魏两家先怂了,所以就交出了一部分地盘。而赵家则是坚决反对,所以智家就以此为由,逼迫韩魏两家,以此围攻赵家。

这就是晋阳之战,所有的历史背景。

至于接下来开战的过程,反倒是相对简单了。面对三家的进攻,赵家自然是抵抗不住,只能回到晋阳老家坚守不出。而这三家则是趁势围困晋阳,把赵家彻底围了起来。为了攻破晋阳城,智家家主甚至还掘开了河堤,水淹晋阳。

如此,被围困了一年之后,赵家终于扛不住了。晋阳虽然是赵家的老巢,粮食充足,城池坚固,但是也扛不住一年的围城战。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赵家家主就开始想办法,去联系韩家和魏家的家主,用唇亡齿寒的道理来说服他们。

韩家和魏家的家主也不傻,知道赵家被灭了之后,下一个被灭的,肯定是自己。所以,两家当即决定,和赵家联手,背刺智家。在这之后,在一天深夜,赵家忽然指挥最后的精锐杀出,干掉了防守大堤的智家人,然后掘开堤坝,反过来把智家的军队给淹了。与此同时,韩魏两家则是指挥军队,从侧面进攻。

在三家的围攻之下,慌乱之中,智家几乎没能组织起什么有效的抵抗,就被平推了。战后,智家全族被诛杀殆尽,智家家主的头颅,更是被那位赵家家主做成了酒杯。

这就是晋阳之战的全部经过。

晋阳之战时,占据优势的智家为什么被盟友反水? 第10张

在晋阳之战当中,作为晋国真正主人的晋国国君,基本上已经没了任何发声的机会。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晋国国君已经被彻底架空了,根本没人在乎他说什么。而随着晋阳之战结束,韩赵魏三家成了新的执政者。三家之间,自然也不会真的团结一致,也想着要弄垮对方。但问题是,三角形一般都是最牢固的形状。不管三家任何一家有异动,另外两家都会联手。所以,三家之间,谁也吃不掉谁。

既然谁也吃不掉谁,那就只能彻底联手,继续瓜分晋国喽。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晋国最后的一点领土,被三家彻底瓜分。而随着三家彻底瓜分晋国,并且逼迫周天子,册封自己做诸侯,历史上的春秋时代,这一篇也就算是彻底翻过去了,自此之后,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回顾晋阳之战的全部经过,我们不难发现:真正让韩魏两家背刺智家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赵家的说服力,而是这两家早就想背刺智家了。因为这两家很清楚,一旦赵家被灭,自己肯定也撑不了多久。

归根到底,这两家会有这种想法,还是因为之前上百年历史当中,其他几大世家的混战和覆灭。在潜意识里,韩魏两家都明白,赵家被灭的结果是什么,所以才会联手灭了智家。

以当时晋国的情况来说,智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并不是主动出击,而是等其他几家犯错误,然后找机会出手。只有这样,或许才能避免被其他三家围攻的结局。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