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话说的三九刀子头,遍地起坟头”是什么意思?

本文已影响2.53W人 

根据节气,在冬至日过后,每隔一个“九天”就可以看出一个“冬九”,到了三九天时,就迎来了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日子。那么老古话说的“三九刀子头,遍地起坟头”是什么意思?

三九的九九歌每个人都很熟悉,流传广泛的九九歌在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九九歌生动又通俗的描绘了自然界的物候变化。

一九二九的日子不算最冷,而是一年最冷时段的起始,正所谓“一九二九不出手”。最冷的时段当属三九四九天,所以就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到了五九之后,气温才会渐渐回升,因此便说“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等到九九过后,已到了春雷阵阵的惊蛰时节,这时大地万物复苏,天气不断回暖,于是便有“九九后遍地耕牛”的说法。

老古话说的三九刀子头,遍地起坟头”是什么意思?

数九计日算春归的方法起源于何时已无可考证了,不过已知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数九的说法,后世有关“数九”还发展出了独具文化气息的习俗。

明代时有“画九”的习俗,所谓画九就是在冬至日后,画上一副梅花图,梅花要画上九朵,每朵要有九片花瓣,画时梅花并不染色,冬至后每过一日就给一片花瓣上色,等到九九八十一日后,梅花正好染完,寒日也刚好结束。

清代时又出现了“写九”计日的习俗,写九前要先选一句诗,诗要正好是九个字,每个字还得是九画,比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这句诗就能很好满足要求。写九时要先用双钩法写出空心的字体,然后每过一天,就用毛笔描红一画,同时再用特殊符号标记当天的天气情况,等到写完刚好八十一天寒尽。

不得不说,论起如何把日子过得优雅又文艺,现代人还要向古人多学一学。

古代的三九天不止有浪漫和文艺,更多的还是刺骨和难熬,老一辈人时常念叨这样一句话:三九刀字头,遍地是坟头。这其中的“刀子头”和“起坟头”都该作何解释呢?

三九天的寒风刮起来让人感到如刀割一般,但这不是“刀子头”的解释,“刀子头”的真正含义与天干地支有关。

传说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为了记录日期发明了天干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搭配起来可以有六十种组合方式,这样就可以用六十次一轮回的方式来记录年月日。

若是在某一年冬至过后,数九寒天开始的日子正好都是第八天干“辛”来打头,如辛丑年辛丑月辛丑日,那么就可以说这一年的三九是“刀子头”。

因为辛在天干里属于五行中的金,五行之金代表肃杀,沉降,而“辛”字的本意又是刑刀,所以就说三九以“辛”打头的日子为“刀子头”。

金克木,木气对应东方,代表阳气和上升,又属青色,所以木也就有生机复苏之意。金气强盛就代表木气衰弱,呈现一片沉闷肃杀之景,所以往往刀子头的三九天都会异常寒冷。

古代生产力落后,冬天远比现在难熬,每年冬天都是很多老弱之人的大限,过冷的天气还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这样一来就会有很多人挨饿受冻。对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讲,寒冷的极端天气往往都是一场灾难,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默默地躲在家里乞求冬天早日过去。

极端寒冷加上粮食减产,不少穷苦之人都会难以为继,最终冻毙街头,所以也就有了遍地起坟头的说法。

倾斜的地球在轨道上公转造成了四季的变化,在太阳光与地面的高度角越大时,天气就越暖和,反正就越寒冷。按照如此规律,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应该是冬至,因为这一天太阳与地面高度角最小,地面上接受太阳的热量最少。

但是冬至日却是寒冷的开始,因为决定天气是否寒冷的不止还有太阳光照的强度,还与地面释放的热量有关。

老古话说的三九刀子头,遍地起坟头”是什么意思? 第2张

地面本身不产生热量,但它会在吸收白天太阳的热量储存起来,到了晚上再散发热量。如果地面白天吸收的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那么气温就会上升,反之气温就会下降。

秋分日后,北半球夜晚时常开始逐渐大于白天时常,地面热量开始亏损,气温也逐渐下降。气温最初下降地并不快,因为地面还会释放夏天储存的热量。

到了冬至日时,昼夜热量吸收与损耗的差值达到最大,这时也是地面热量损失最多之时。不过在这时地面仍存有“积热”,气温并不会到达最低点。

冬至过后,白天时常开始增加,昼夜热量释放与损耗差值有所减小,但气温仍没有回升,反而还在继续下降。

因为这时白天时常增加地非常缓慢,一天约增加一分半的时常,地面的热量损耗依然是入不敷出的状态,同时地面的积热也在不断减少。到了三九天前后,地面积热达到最少值,所以就有了比冬至更冷的三九极寒天气。

古时科技落后,寒冷与饥饿都是会要人命的,古时的俗语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总结的产物。这些俗语放在当时的环境可能非常契合,但对于如今的时代来讲,已经失去其意义。

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早已经不用担心挨饿受冻了,曾经的俗语对于如今的人来讲更多的是一种警示,而不是玄乎的预言。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