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临漳县发现了佛教造像遗迹,其中有哪些文物呢?

本文已影响2.19W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遗迹,获得一批重要的学术资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现场测量

佛教造像埋藏坑地点位于邯郸市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北地、漳河南堤北侧的河滩内。这一地点位于已知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东城墙东侧约3公里,即邺城考古队推测的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内。邺城考古队近年一直致力于外郭城的寻找与研究,不断发现一些重要遗址,如南郭城区的赵彭城北朝佛寺塔基遗迹、佛寺遗址等。2012年1月上旬,邺城考古队注意到北吴庄北漳河滩沙地内的一些迹象,决定先进行考古勘探,1月10日勘探后发现了佛教造像埋藏坑,鉴于该遗迹的重要性,遂开始了抢救发掘。发掘期间正值春节,共历时16天,1月25日田野考古工作全部结束。经勘探发掘初步判断,邺城遗址北吴庄佛像埋藏坑是一个专门埋藏佛教造像的不规则方形土坑。

邯郸市临漳县发现了佛教造像遗迹,其中有哪些文物呢?

发掘现场

发掘工作伊始,根据此次发掘工作的紧迫性和文物安全的严峻性,邺城考古队通过河北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汇报相关情况,补报抢救发掘执照的申请。并与临漳县文物旅游局积极协同,立即向临漳县委进行了紧急通报,各部门都对邺城考古队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支持与指导。

邯郸市临漳县发现了佛教造像遗迹,其中有哪些文物呢? 第2张

埋藏坑出土遗物状况

邺城考古队在北吴庄佛像埋藏坑的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规范进行。首先在现场进行了RTK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全站仪布方,然后去除上部5米左右厚的流沙层。埋藏坑的坑口位于流沙层下,呈不规则的方形,边长约3.3米,深1.5米左右。在逐层提取标本的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全程记录发掘过程。每件出土标本的提取都进行统一编号,经过全站仪定点测量、原始状况拍照、原始状况录像、专业人员提取、研究人员定名、保护性包装及核对装箱等步骤。在文物保护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出土佛教造像均进行三层包装,以最大限度保护文物表面的色彩、贴金等装饰不受损失。第一层宣纸包装用于平衡湿度,第二层气泡塑料薄膜包装用以防磨擦碰撞,第三层塑料薄膜用以密封。未编号的碎片均用自封袋整袋编号包装;坑内所有泥土全部成袋收集,留待日后水洗、筛选。此次发掘共出土编号佛教造像2895件(块),造像碎片78自封袋,达数千件。目前,出土文物暂时存放到临漳县某武装警察驻地的库房内,当地政府为此拨出专款添置安装远红外监测、视频监测系统的安保设备,并配备公安干警全天值守。考古队也开始了紧张的整理工作。

此次发掘出土佛教造像数量众多,根据发掘过程中的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认为,这批佛教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另有个别北魏时期青石造像,亦见到个别唐代风格造像。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与发掘,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出土佛教造像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意义可简要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埋藏坑位于邺南城外郭城区内,它的地层堆积、打破关系明确,造像时代特征显著,为今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外郭城范围、东郭城区时代沿革;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灭佛运动和佛像痤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二,编号佛教造像数量达到2895件(块),其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均有科学记录。这是目前所知建国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藏坑。

其三,出土佛教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像。主要题材有释迦像、阿弥陀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其四、这批佛教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北魏晚期、东魏、北齐、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